出路观后感200字范文(精选三篇)

2023-03-15 │ 观后感

观后感,就是看了一部影片,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,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。所谓“感”,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,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,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出路观后感200字范文(精选三篇)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
第一篇: 出路观后感200字

最近《出路》《村小的孩子》两部纪录片火遍灵宝大地,实验二小的师生和家长也深深被剧情所吸引,1500余名学生,2000余名家长,90余名教师的寒假生活,在两部纪录片陪伴下以点窥面,温润心灵。

教师:在教育中我们要“启智”还要“启志”

《出路》中三位不同的主人公代表着三个不同的社会阶层,马百娟、袁晗寒就如同《村小的孩子》一样,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。但是,两人的人生出路却截然相反,究其原因“启志”比“启智”更重要,这是李田老师在观影后最深刻的认识。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外,我们还要肩负起对家长、学生人生观、价值观的教育,调动起家长参与教育的热情与动力,让家长成为孩子教育路上的"合伙人......

家长:孩子的教育我们不是旁观者

作为农村的家长通过观看两部纪录片对我触动很深,以前总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、是老师的事,我们家长只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配角,通过两部纪录片彻底颠覆我对家庭教育的认识,不同的家庭环境、不同的家长素养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,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一定要多学习家庭教育知识,建立平等亲子关系,让孩子在爱与鼓励中成长。

学生:路在脚下拼搏方可不负韶华

对于两部纪录片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理解其中深意,作为普通人的袁晗寒成为了学生不懈努力向上攀登的榜样,大家也深刻地认识到读书是鲤鱼跃龙门的有效途径。

第二篇: 出路观后感200字

十月长假后,连续几场秋雨,北京在倏忽之间就进入了秋冬的灰度带。从师妹兰洁的朋友圈里看到活动信息。10月13日,在前门朱家胡同7号BerryBeans咖啡店的露天院子里观看了纪录片《出路》。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观影活动,也是第一次写影评。我不懂拍电影,我只能从一个观众的角度去理解这部电影。

导演用了六年时间,跟踪拍摄了三位来自不同阶层、不同地域的青少年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故事。三个主角分别是甘肃会宁大山深处的小女孩马百娟、湖北咸宁高三复读生徐佳以及北京都市里的退学女孩袁晗寒。

三个角色六年里的变化及其对比,正代表了当前中国的三个层次:乡土中国、城镇中国和国际化都市中国中年轻人的生活状态,生活在这三个层次的人是彼此隔离的,各有各的目标,各有各的困境。

马百娟是乡土中国的代表。一定程度上还以满足马斯洛提到的生存需求为生活目标。因此,年幼的马百娟把“考上大学、每月能赚1000元、给家里买面”作为愿景。她在一个多子女家庭中是将要“泼出的水”。

而徐佳则是城镇中国的代表。他把考上大学当成唯一的出路,作为家里的长子和学子,他身上兼负着完成父亲遗愿、光宗耀祖、出人头地,通过高考改变家庭社会阶层与地位的重任。从他身上,我们还可以看到科举制带来的社会心理遗存。他是家庭甚至是家族的希望。他生活在马斯洛第三、第四层的社会需求层。

而袁晗寒是生活在首都北京这个国际化都市的退学高中生。她不用为生存担心,也不存在社会阶层认可的需求。她应该是马百娟和徐佳眼中生在终点线的孩子。优渥的家庭条件让她出生时就已经跨过了物质需求阶段。即便高中退学,在国内上大学已毫无可能,但丝毫不影响她选择到国外读大学、读硕士。因此,对她而言,更多的是情感、自我的需求,即如何在生活中寻找自我及其价值。即便在国外,她因为丢了钱包,也会为生活费担心,但那种担心更像是一种有意的选择来证明自已的独立。她是家庭中的自己。

影片纪录了三个相互隔离的年轻人的生活差异,这构成了这部片子的一条明线,也是当下中国地域、阶层分异的缩影。在明线之下,还有一条从电影镜头与话语背后表现出来的暗线。这条暗线与导演自身密切相关。

三个相互隔离的人代表了导演所经历过了三个人生阶段。与其说,这电影在描述三个不同的人,还不如说通过这三个人,导演完成了对自身经历、自我发现、确认及实现过程的一种回顾、整理、总结、反思与超越。因此,导演才会说:“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我自己”。明线上三个相互隔离的人,她们融合于导演的自身经历及创作意图表达,而具有整体性。

如果说,“出路”是这部片子明线上的共同主题。那么,“自我”,就构成了暗线的一个关键词。而”自我“,又是通过“我”与家庭、与社会的关系认知中来逐渐呈现的。

像马百娟那么大,还是一个小学生时,和所有孩子一样,天真透明,还谈不上自我意识。而到了徐佳的年龄,兄弟俩的凝聚力和奋斗动力,有很大一部分是想着日后要改善家里条件、为父母争光,完全是外向的名利之心,谈不上有自我的概念。反倒是在袁晗寒这样一种状况时,才会想“我是谁”这个超越物质名利的自我相关问题。

正如我们作为观影者,可以看到神马宣传片和保险公司培训的荒谬性。而当我们身处其中时就难以自觉。导演本人,因为经历了这三个阶段,我相信她是幸运的。自我的进化,就有如“水生——两栖——水鸟”的生物进化一样,只有离开水中,你才会发现水;只有飞到高空,你才能看见陆地一样。不畏浮云遮望眼,只缘身在“更”高层。

那不只是生活历程,更是心路历程。如果不是“处境跃迁、省思自我”的人,很难感受其背后的逻辑。只有那些经历了温饱的——身体的/名利的——社会的/心灵的——真我的,这样的三个阶段,你才会有更多、更深的共鸣,你才会看到整个电影个人的、悲悯的基调和底色。底色悲凉,不是一开始才有的,是你站在繁华处,回头看见自己。自我探寻,也未必在名利巅峰就呈现,是你潜到深心处,直面审视自己。

《出路》里并没有特别强调三个人代表的城乡、阶层的对抗性。影片超越了对抗,让观众看到了城乡以及不同阶层各自有各自的困境。这个对抗的消弥,一方面源于三种生活的隔离,也是导演三种生活经历的自身整合与超越。

电影名字叫《出路》,我个人觉得,并不简单地在讨论高考是不是年轻人的出路问题。更展开地讲,对导演而言,出路不仅是物质的,更是精神的、心灵的;出路不只是外在的,更是内在的;出路不只是社会的,更是自我的。因此,从这个角度而言,我觉得三个主角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出路。面对生存、家庭责任和自我的困境,马百娟的卑怯、徐佳的单调(我想不好哪个词更好,空洞?乏趣?)、袁晗寒的空虚,表明他们并没有找到那个让他们笃定平和的内在的支撑——那个我之所以为我的自知、自觉、自信与自足的出路。

最后,我讲一件自己的事。读书时和导师一起调研,感于厦门的风景,我信誓旦旦道:“以后等我上班赚钱了,一定要带父母来这里生活。”老家甘肃会宁农村,留学回国多年的导师却笑我。当时不懂。经过不断跳离、不断反思、越来越“文艺”,到了导师当年的年纪,我也明白了,在逐渐承认自己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之后,也要理解和尊重父母为独立的个体,顺应他们的生活与选择。这种认识也直接影响了我对两个孩子的教育,让我时刻提醒自己,我的孩子过的是他们各自的人生,他们要找到他们自我实现的出路。

第三篇: 出路观后感200字

曾经郑琼导演的《出路》受到很多关注,在评价电影必看的网站里,这个纪录片的分数并不是像我想象的那么高,评价的人也没那么多,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。

郑琼导演用时6年跟踪拍摄了3个人物的生活,这3个人物来自不同的地区和阶层,他们有不同家庭背景、不同社会背景和不同经济背景。

第一个主人公马百娟,是个山沟沟的小姑娘,来自甘肃省会宁县一个村里。博主家也是群山环绕。

她被郑琼导演跟踪拍摄的时候,12岁,上小学二年级,是学校5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个。以后的生活,其实她也有憧憬:考上好大学,找一个体面的工作。但是现实是她的营养都跟不上,早上吃冷水泡馍,放学后还要帮父母干农活。对于女儿上学和工作,马百娟的父亲没有什么概念和规划,还是老一套的思想:女孩子不用读那么多书,长大了还不是要嫁人,还是要靠丈夫来养活。

纪录片的最后,马百娟嫁给了表哥,挺着孕妇的肚子和小伙伴聊谁的肚子大。

第二个主人公是徐佳,城镇小青年、咸宁高中复读生。

父亲去世,他笃定高考是他唯一的出路,考上大学是为了完成父亲的`遗愿。最终结果还算满意,他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这样一个省属高校。毕业后他也想像热血青年一样指点江山、驰骋职场,但是现实给了他很多暴击,受到很多挫折。最后他选择了一家国企工作,和女朋友结婚。还是没能跳出城镇青年的阶层。不过这已经算是很好的归宿了。

第三个主人公袁晗寒相比前两位可以说是生活好太多,相当于含着金钥匙长大。她17岁退学、美院附中的北京女孩儿。

她上的是上最好的幼儿园、初中和高中,辍学,后来去了德国留学。没有想过自己的生活,顶多就是饿不死。日常需要做的就是对抗“无聊”这个敌人,所以她尝试过拍话剧,开酒吧,去商店卖东西。留学回国后接小活成立了自己的艺术投资公司。

在找这个纪录片的时候,很有意思的是,也找到撞题目的纪录片,导演陈为军。不过陈导演拍摄的也都是都是3个小人物,都在湖北省。

王振祥是一个软件培训公司的讲师,在每年高考结束后,他要到全省县城里做大概50场左右的讲座,忽悠不懂电脑的家长给孩子报名学习软件,允诺高薪工作。实际老板承诺的很多都做不到。公司对他的考核是每场讲座至少要转化3个学生家长报名。很不幸的是公司倒闭,老板把钱投进另一个学校。他也失业了,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他又找到一个好工作。

万超是个应届毕业生,毕业于武汉大学珞珈学院,经历种种困难,他毛遂自荐,去武汉传神公司做了清算专员。但是由于专业不对口,又没有工作经验,经常出错,加班也满足不了领导的要求,被辞退。第二次找销售的职位,还是没有达到要求,被辞退。让他难受的是,刚出来工作要花很多钱,他发愁借来的钱怎么还?

王盼的是一个高考生,爸爸妈妈在砖厂李装砖块,计数工资,吃住就在砖厂。由于高考没有发挥好,王盼想退学。但是王盼的妈妈还是相信读书才有出路,让他报名了一个工程类的专业,3年,每年学费2万。但是王盼要面临毕业工作还债的压力。

看完了就想:或许这就是生活吧。也感谢这些导演,让我们在生活的同时,能够认识到平行世界的他人的生活。

出路观后感200字范文(精选三篇)

查看更多观后感相关内容,请点击观后感
推荐访问:出路观后感200字左右 出路观后感200字作文